《庄子·逍遥游》节选 朝代:战国时期 作者:庄周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
求教:《庄子·逍遥游》“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的意思是: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
《庄子·逍遥游》节选
朝代:战国时期
作者:庄周
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译文
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说:“太阳月亮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熄灭,它的亮度,要和日月相比不是太难了吗!及时雨降下了,还要灌溉田地,对于滋润禾苗,不是徒劳吗!你如果成了君王,天下一定大治,而我还徒居其位,我自己感到惭愧极了,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你。”
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治理好了,而我再接替你,我岂不是为名而来吗?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鹪鹩在深林中筑巢,只要一根树枝;鼹鼠饮河水,只要肚子喝饱。请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没有什么用!厨子虽然不下厨,主祭的人却不应该超越权限而代行厨子的职事。”
扩展资料:
《逍遥游》是战国时期哲学家、文学家庄周的代表作,被列为道家经典《庄子·内篇》的首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可作为《庄子》一书的代表。
此文主题是追求一种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作者认为,只有忘却物我的界限,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无所依凭而游于无穷,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文章先是通过大鹏与蜩、学鸠等小动物的对比,阐述了“小”与“大”的区别。
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无论是不善飞翔的蜩与学鸠,还是能借风力飞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鹏,甚至是可以御风而行的列子,它们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从而引出并阐述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道理;最后通过惠子与庄子的“有用”“无用”之辩,说明不为世所用才能“逍遥”。
全文想象丰富,构思新颖,雄奇怪诞,汪洋恣肆,字里行间里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
《逍遥游》是《庄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庄子的哲学思想。“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是庄子人生论的核心内容。“逍遥游”是指“无所待而游无穷”,对世俗之物无所依赖,与自然化而为一,不受任何束缚自由地游于世间。
“逍遥”,在庄子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观念及其价值的限制而达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体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体上的束缚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遥游就是超脱万物、无所依赖、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庄子看来,达到这种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斋”“坐忘”,这两者体现了一种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遥游。
2019-09-19
”名”与“实”对,“宾”与“主”对。“名”跟从于“实”,“宾”跟从于“主”。
实者,物;名者,物之字号。世人所以成立名号,要先相对于实物。先有此物,后可取名。绝不会对于乌有之物而取于名。
宾者,要须相对于“主”乃可称之为“宾”。主,是请客的人;宾,是做客的人。先有请客的,然后才有做客的。两不相对,则不成立。
“吾将为宾乎?”这是庄子作品中陈述的,许由面对尧要让帝位于己而不受所作的回答(以反问作为回答)。意思是:你尧作为帝,不只是依靠“帝”这个名字做成,而是靠治理国家的德能勤绩为基础才获得这个称号。你今天要把这个名号让给我许由,而我却没有治理国家的德能勤绩作前提,怎么能空受这样的名号呢?就好比无物而取名,无主而作宾,所以我不能接受,不是因为我谦虚才不接受的。2017-09-16
”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的意思是:名,是依附于实的客体,我难道要做有名无实的客体吗?
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特点是:庄子逍遥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实性。
宾:派生物。2017-08-01
中国古代认识重辨识以认知事物的整体。整体是“实”。而人总要为这个“实”抓一个“概念”(名),却不知概念者,只会是这个事物(实、整体)的局部、个别的方面,不会是事物的本身。如果说事物是“主”,从物是“宾”,概念或者“名”就只会是“实”者的“宾”,人们以为找到了“概念”就找到事物了,其实找到的只是事物的从义而已。非本义。2019-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