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空白城都占掉再真正开打,就可以防止对面无休止地逃跑了。但要注意撤退路径不能有对方占领的战场,要是有的话就只能先把战场夺回来,如果位置不允许就只能让他先逃一回了。 不消耗武将行动进行士兵编成。在君主城回合,将身上带着兵的武官任命为文官。因为文官不能带兵,就会让你重新分配士兵,这个时候就可以自由...
md三国志3攻略
一、首先挑选出打仗用的主力,视为完全机动部队
完全机动部队的意思就是将他们从一座城移动到另一座城后,完全不会对内政安排造成影响。也就是说,即使他们政治属性再高,也不会给他们分配内政任务,除非他们已经在前线等着开打没事干了。这样的切分显然往往不会是最优,但却可以用少量牺牲换来极为舒适的游戏体验,至少我是何乐而不为。
主力的挑选标准最重要的是知力。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因素有部队属性(训练/士气,士兵数应该也有影响?)、武将属性(武力/陆指/水指)、兵种、地形等。而据wiki所说,武力/陆指/水指对战斗力的影响并不大——武力100陆指100的攻击力是武力73陆指50的1.218倍,而森林对平地是2.36倍,骑兵对步兵的攻击力是3.3倍。而知力则可以带来战术上的优势。高知力部队对低知力部队可以伪报封杀,可以放火玩,也可以骗“同士”(友军自相残杀)玩,相反如果自己是低知力则会被同样的招式折磨(如某翼德)。当然文武双全是最好的。
知力中等的、可以大几率不中计的武将也推荐多带出来,一起参与“一齐”(多部队同时围攻),绝对效果拔群。
当然知力低的也可以考虑在后面用弓箭射人,虽然可能会被伪报,但至少不会跟友军互殴(同士计谋只能选相邻部队)。
二、从剩下的武将中,挑选魅力最高的一批,作为城池太守
太守最重要的属性是魅力。魅力100的太守的金收入是魅力0的1.5倍。不影响粮食收入,但三国志3里搞商业的收益远远大于搞种地,所以太守的魅力很值得重视。更何况褒奖的忠诚度加成也是和太守的魅力直接相关。我目前的采用标准是魅力70以上,实在不行60也上了。
如果选出的太守能当将军或者军师,也就是说可以直辖,那就安排到主要城市去。否则属性不够只能当文官或者武官的话,那任命为太守后就只能委任,如果安排到主要城市就会影响到武将调度,所以就安排到边缘城市去。能直辖或者保留直辖余地自然最好,但很可能的情况是魅力够看的武将并不多,不能奢求都能当将军军师。
太守的最主要任务是褒奖加忠诚度,毕竟这事只有他能干。加完忠诚度之后倒也没事可干了,就可以每回合搜索,有低几率能搜出宝物。比如能让很多军师知力上100的孙子兵法(+10知力+5政治),从此预言精确度100%。
三、从剩下的武将中,挑选政治高的,作为内政文官
如果这样的文官数量不多,那么每座城安排且仅安排3个文官,统一搞6个月商业。虽然搞商业没有长期执行加成,但6个月只用下一次指令还是爽。据wiki所说,文官挑选标准是政治50以上,实在不行40也上。只要能当文官,即使武力高也不需要不舍得,毕竟文官比武官缺得多得多。
如果文官足够多那就可以考虑种地,据wiki说优先顺序是治水>耕作>开发。但真想打起来扩张速度是可以很快的,所以文官基本都是不够用。
四、从剩下的武将中,挑选武力高的,作为征兵练兵武官
往往也不需要太多,每个前线城各2、3个就够用了。征兵后新兵放在练兵武官身上训练+准备,练满了兵丢给太守或主战力,然后继续征兵。
五、最后剩下的菜鸡武将,丢去当情报官
都放置到君主所在的城池,到处探6个月情报,循环。再菜也是能在第6个月探出忠诚度情报的。
君主所在城池的情报是全国共享的,反之非君主城就只能哪座城探的哪座城看。想看的时候不方便不说,没有情报还没法伪书登用之类的。所以探情报最好是集中在君主那里。
【Extra】
干脆其它有用的东西也一并写了吧。
(一)自建新势力的自定义武将属性选择
自建新势力主要是开头难,因为才只有1个君主3个武将,根本不够人手。
对于3个新武将,我的选择是3个都将知力、政治和魅力全刷到90+;武力随意,10多20多都无所谓;陆指可以70+解锁一起攻击的话最好,没有不强求;水指70+不知道能不能解锁陆地的一起攻击,可以的话水指陆指能有一个70+就舒服了。这样他们既能当战将,又能当太守,也能在开局高效搞商业了。
对于新君主,如果出生地能迅速搞到玉玺(魅力直接100),那就加满知力和政治,不然就加满魅力和政治。玉玺在第1个剧本(反董卓)里是在洛阳搜索得到,在第2个剧本(群雄割据)里是孙策持有,这两个都很好拿。剩下的剧本都是在曹操一家手里,而那些剧本里曹操的初始势力都比较大,就不好拿了。
(二)各种神奇技巧
有些过于imba,以致正常玩的时候都会考虑不用。
1兵训练大法。无论多少兵,都可以一个月内训练到训练100士气70。方法是先只给武官分配1兵,让他执行训练,然后通过编成或者征兵给他疯狂塞兵。这样无论塞多少,训练提升量都还是会按照1兵来计算,也就涨得飞快。援交援助大法。找AI结盟,然后就可以通过不停求援助去扒光AI的物资了(金和粮食)。听说只要索要的量不超过AI当前持有量的1/2(粮食可能还需要保证够养兵用),AI就肯定会答应。全中国扒个遍,你就是中原最靓的仔了。让一个文官从事多个长期任务。第一个月,目标城回合:让文官ABC执行第一个长期任务。第二个月,君主城回合:君主任命AB为武官,再马上任命AB为文官,即可取消AB的长期任务,但第一个长期任务依然持续,且效果的计算却依然取的是ABC三人的政治和。第二个月,目标城回合:让文官ABD执行第二个长期任务。之后如法炮制。极限可以6个文官就全部执行开发、耕作、治水和商业,即原本要12个文官才能实现的操作。然而瓶颈是没钱……最实用的应用方法估计是拿4个文官来执行商业+额外一个。武将快速移动。将武将忠诚度升至100,然后让他随便埋伏到一个地方,等轮到目标城的回合时就将他撤回。这样该武将就直接转移到目标城里了,不需要一座城一座城地挪过去。可惜的是不能把兵也运过去。不降忠诚度解任军师将军。同上,也是用埋伏。撤回的时候会让你重新选职位,这时候即使选武官或者文官也还是会保持100忠诚度。节省工资开销。每年1月的时候每个将军/军师要给150金,每个武官/文官要给50金,如果能省下来岂不美哉。方法还是埋伏,每年12月把人埋伏出去,就不用给工资了,下一个回合再召回来。同理7月要给粮食工资,也可以如法炮制。不过粮食要的相对不多,没有那么麻烦的必要(其实就算金我也不想麻烦)。快速提升忠诚度。捕获后直接登用的敌对武将通常忠诚度会很低,老老实实奖赏要不慢要不费钱(尤其是相性差的)。可以把他们丢到一个后方城市后解雇,再重新登用。这样子回来后忠诚度通常都会高很多。解雇后武将会随机移动到一个邻接城市,所以得先将他们丢到后方,不然可能就送给别人了。那种只有一个邻接城市的地方(比如大地图右下、右上和左上)就最适合这样干了。断单城势力后路。出击后撤退,可以撤退到和目标城相邻的任意一座空白城,包括正常移动无法直接到达的城池。先把空白城都占掉再真正开打,就可以防止对面无休止地逃跑了。但要注意撤退路径不能有对方占领的战场,要是有的话就只能先把战场夺回来,如果位置不允许就只能让他先逃一回了。不消耗武将行动进行士兵编成。在君主城回合,将身上带着兵的武官任命为文官。因为文官不能带兵,就会让你重新分配士兵,这个时候就可以自由编成了,并且不消耗任何武将的行动,甚至还实现了远程编成。只是被任命成了文官的武将不能参与编成,应用场景有限。最实用的场景应该是上个月刚把一座城打了下来,抓了对方武将,那这个月就可以通过这方法直接把他们身上的士兵扒下来。(三)各种知识和机制
① 内政
金收入 = 商业 × (50+民忠÷2) × 税率系数 × (100+太守魅力) ÷ 30其中,税率系数 = [税率/8]*10%,[]表示向下取整。
要注意的是税率大于40会导致民忠下降,而公式中取得是民忠下降后的数值(后面的粮食公式也一样)。我通常就直接设为40了,不然还得给百姓发米,太麻烦。
粮食收入 = 开発 × 耕作 × 灌漑 × 肥沃度 + 人口系数 × 民忠 × 税率 × 肥沃度
这里的税率倒真是直接的税率。
人口系数大概是5万人→50,20万人→100,40万人→150,100万人→240 肥沃度根据城市不同而不同,从1到15不等。总体趋势是江南和中原地区都能有8、9以上,其它偏僻角落就惨不忍睹了。
也有一些资料提到前半部分也受民忠和税率影响的,但没给具体公式,这里就直接取给了公式的说法。
前面也有提到的,搞商业的收益远大于搞种田。一是商业是永久提升,但种田每年都得重新种。二是种田有开发、治水和耕作共三样要搞,样样花钱,即使想搞也得先把商业搞起来有钱了才能搞。三是收益真的不多,看着10万多粮食感觉是大丰收,找商人一换,啊?怎么才换来1000多金。四是偏远地区低肥沃度更是无脑商业。
所以不用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搞商业,粮食找商人买就可以了。1金买70粮食左右的价格就算是最高的了。
2025-04-19